11月16日下午,国家大剧院艺术资料中心学术厅内掌声雷动、喝彩声此起彼伏,“江海平原一枝花——海门山歌讲唱会”在此开演。这场集“讲史”与“唱艺”于一体的非遗盛宴,将源自海门的乡土清音搬上国家级艺术殿堂,让现场观众沉浸式领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韵味,感受江海文化的鲜活魅力。
老韵新声演绎江海故事
“十七八九岁一位小阿姐,头发黑来么眼睛亮哎……”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海门山歌传承人宋卫香以一曲经典海门山歌《小阿姐看中摇船郎》拉开演出序幕,婉转悠扬的唱腔瞬间将观众带入江海平原的水乡意境。在现代山歌剧《献给妈妈的歌》选段中,她又以细腻婉转的声线传递真挚情感,让现场观众体会到山歌与生活的深度联结。“这些歌里有海门的水土、农民的生活,我们唱的不只是调子,更是家乡的故事。”演出间隙,宋卫香难掩内心激动。
年轻一代传承人同样展现出强劲实力。90后演员王妍蓉在演绎《推小车》《唱起山歌心连心》时活力四射,甜美的唱腔与灵动的表演尽显新生代风采。“第一次站在国家大剧院舞台,内心特别激动。能把家乡文化带到北京,我特别自豪。”自小跟着母亲宋卫香学唱海门山歌的王妍蓉难掩兴奋。
为让传统山歌焕发时代活力,演出团队在保留原生态韵味的基础上大胆创新。《脚踏水车歌声飘》《海门腌齑汤》融入钢琴伴奏,让乡土曲调与西洋乐器碰撞出奇妙火花;《打麦号子》中,演员施必文高亢有力的唱腔精准还原海门农民劳作场景,每一句嘶吼都满含对祖辈生活的致敬,质朴力量直击人心。整场演出既有老艺人的醇厚功底,又有新生代的青春朝气,多元风格共同勾勒出海门山歌的丰富内涵。
千里赴约的非遗情缘
这场跨越千里的非遗盛宴,源自一次偶然的文化邂逅。2023年11月,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张天彤在2023中国原生民歌节担任现场导赏时,首次接触海门山歌便被其独特韵味吸引。“从宋卫香口中,我第一次了解海门的‘沙地’‘滩涂’地貌,听到这些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山歌调,才发现它与传统民歌认知大不相同,迫切想把这份乡土瑰宝推荐给更多人。”张天彤说。
为了让海门山歌在国家大剧院完美呈现,张天彤与著名音乐理论家、教育家、指挥家、海门文化高质量发展顾问钱建明携手策划,历经大半年精心筹备,从节目筛选、编排到形式创新反复打磨。“能在国家大剧院唱海门山歌,既是荣誉,更是责任!”宋卫香坦言,团队始终坚守“守正创新”原则,既保留山歌原生态的质朴底色,又通过艺术加工让其更契合现代观众审美,让乡音在国家级舞台上焕发新生。
此次27人的演出团队堪称“非遗传承缩影”:既有从业数十年的老艺人,也有00后新生代,涵盖海门山歌剧团演员、社会传承人、高校学生及普通市民。宋卫香介绍,工作室近年已培养20余名传承人,“我们希望通过多元阵容,展现非遗传承的生生不息,让更多人看到海门山歌的传承力量。”
乡土清音征服京城观众
“没想到乡土山歌这么有感染力!”北京观众王林全程举着手机记录,她坦言此前对海门一无所知,这场讲唱会让她既认识了海门,更深深爱上了海门山歌。“主讲人把山歌的历史脉络讲得清晰易懂,演员演唱饱含真情,讲唱结合的形式太好了,让我们全方位感受到非遗的活态传承。”王林说。
即便语言不通,外国友人和现场观众也被海门山歌的独特魅力征服。“虽然听不懂歌词,但演员的形体动作幽默风趣,曲调婉转悦耳,能感受到其中的快乐与真挚。”观众李宏娟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。
“非遗传承不是守着老本子,而是要让它融入现代生活。”宋卫香表示,此次国家大剧院之行是海门山歌走向全国的重要一步,未来将把演出经验带回海门,继续打磨作品,同时走进校园、社区开展推广活动,让更多年轻人了解、喜爱并参与非遗传承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