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临江镇汤西村,南通博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近6000亩优质稻米基地里,“松早香”大米正沿着“育种—种植—加工—销售”的完整产业链稳步走向市场。无人机巡田、物联网监测等数字技术的融入,让传统水稻种植升级为现代化智慧农业,不仅撑起企业近亿元年销售额,也为周边乡村带来土地盘活、村民增收的实惠。
11月5日,记者走进博涛农业的加工车间,自动化包装设备高速运转,一袋袋封装完好的“松早香”大米沿着流水线有序传送。“我们是集种植、培管、烘干、仓储、加工、销售于一体的企业。”公司总经理张涛介绍,水稻从田间收割后,直接运至厂区进行烘干处理,随后进入加工环节,最终包装为成品大米,形成从地里到车间的无缝衔接。不仅加工环节充满科技感,种植端的数字化管理同样贯穿全程。水稻插秧后,专业人员会按划定区域开展日常的田间管理,结合无人机巡田实时掌握作物生长情况。物联网设备则精准监测土壤湿度、肥力等关键指标。科学的种植模式让基地亩产稳定在600公斤以上,为后续加工、销售提供了充足的优质原料。而借助邮政平台,这些优质大米更是得以快速运往全国各地,推动企业年销售额接近1亿元。
博涛农业的发展,不仅壮大了自身实力,也成为汤西村乡村振兴的“助推器”。“企业帮我们盘活了200多亩闲置土地资源,每年一共能给老百姓带来24万元土地租金。”临江镇汤西村党总支书记朱春辉算了一笔“民生账”。除了土地收益,企业还优先吸纳本村村民就业,水稻种植基地和加工厂共提供20多个岗位。村民王女士是加工厂的老员工,她坦言:“以前在家门口找不到合适工作,现在在厂里上班,既能照顾家里,又能一年多挣2万多元。”企业正在用实实在在的举措,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。
据了解,南通博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计划明年启动大米升级项目,引入2条全球高端加工线,实现从水稻收割到加工成米的全流程智能化操作,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标准化水平。同时,将采用恒温储存和充氮技术,更好地锁住大米的新鲜度和营养,保障大米的品质稳定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