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文章

您现在的位置:海门视窗>> 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>>正文内容

自嘲是“村姑”,却是村民心头“好女儿”

作者:海门日报 来源:海门日报 发布时间:2024年01月21日 点击数:

早春的暖阳,透过薄薄的晨雾,撒在海门港新区凤飞村的青梗菜种植基地里,一棵棵长势喜人的青梗菜在阳光的滋润下,碧绿生青。3月1日上午8点,在这片基地里,记者见到了身背打药机和村民们一起忙碌的村党总支书记施春伟。当天的气温还不到十度,施春伟额头上渗出了一层薄汗,“再等我半小时,今天合作社里缺人手,我来帮忙。”说完施春伟又一头扎进了青梗菜地里。

施春伟是一个地道的农村姑娘,经过十多年刻苦读书,她走出农村,把户口迁到了城市。“原以为自己可以摆脱‘村姑’的身份,哪知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,机缘巧合下,我再次回到了农村工作。”谈起往昔,施春伟还清晰地记得2007年8月7日的清晨,她抱着辞职的心态去村部报到,但是一走进村部,眼前的场景让她傻眼了,村干部们各个忙得不可开交。还没等她反应过来就被老同志带着去村民家里调解矛盾,忙忙碌碌的一天,硬是没让施春伟找到机会开口说“辞职”二字。第二天,施春伟破天荒地起了一个大早赶到村部,一股责任感在内心发酵,“辞职”二字早就抛到了九霄云外,这么一干就是13个年头。“我现在是地道的村姑。”施春伟这样形容自己,“我们凤飞村的好女儿。”而村民们这样形容她。

凤飞村地处海门东北角,是黄海岸边的一个经济薄弱村,无工业基础,无活跃资产,可谓一穷二白。2012年,施春伟担任起了凤飞村书记,她大刀阔斧,开沟并渠、整合土地资源、建立农副产品合作社……凤飞村在她的带领下从“经济薄弱村”一跃成为村集体经济超百万的“经济强村”。合作社的建立,不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,还“鼓”了村民的钱包。在合作社工作的村民张美芳和记者谈及现在的生活,乐得合不拢嘴:“我不仅每年可以拿到五千元流转土地补贴,还可以在农场打工,一年下来也有两万多元的收入,口袋里鼓起来了,生活也越来越好了。”

去年,施春伟作为挂职村支书到苏南学习,发现一江之隔,村与村的差距巨大,在了解到他们的村营收入每年稳定在一千多万元左右,并且60%来源于村自主经营的合作农场时,施春伟用了最笨的办法,蹲点跟进他们每个农业项目,一探究竟。虽然人在苏南,心却在凤飞村。挂职还没结束,施春伟就开始大胆创新,把原来稻麦轮作的合作农场扩大为蔬菜种植基地,注册了“凤庆年”品牌,并接到了订单种植蔬菜的项目。“这一茬的青梗菜和菠菜就是我苏南学习回来播种的,这个月就收了,按照目前的长势,预计我们村集体收入能增加十万元。”站在菜地里,施春伟高兴地介绍着。

“要想在农产品上做文章,一定要机械化耕作,才能提高效率和产值。”发现这一定律后,施春伟又花了27万元购置了四台农机设备,找不到农机手怎么办?自己学!施春伟利用周末时间考了拖拉机证。如今,在春耕秋收的农忙时节,总能在田间地头的农机车上看到她的身影。“我不仅自己学,还鼓励我们的村干部一起学,我们是新一代的农民,农机操作应该是我们必备的技能。”施春伟如是说。13年前那个一心想摆脱农民身份的姑娘,如今成了一位地地道道的新时代农民。



收藏】【打印文章】【查看评论